 糞菌移植(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, FMT),是一種“生物療法”,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,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,重建新的腸道菌群,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。
本來是人體排泄的廢棄物,為什么還能治病呢?
其實,正常人體腸道內棲息著數以億計的細菌,被稱為腸道菌群,它們對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及人體的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而我們的糞便中,除了不需要的食物殘渣和各種化合物,還有對人體有益的腸道微生物,糞菌移植的意義就在于重建腸道菌群,通過對異常免疫、炎癥反應、神經遞質數量與活性、血管活性物質數量與活性、能量代謝等的調節讓腸道恢復健康的狀態而治療疾病。
利用人體糞便來治病古來有之。早在1700多年前,中醫就有用人糞治療疾病的記載,《肘后備急方》中清楚記載了“飲糞汁一升,即活”,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可見奇效。名醫李時珍所著《本草綱目》中亦有多種用人糞治療嚴重腹瀉、發熱、嘔吐和便秘的良方。1958年,美國外科醫生Eiseman等報道了4例用糞水治療嚴重難治性腹瀉的特殊療效,開啟了西醫利用糞菌治病的新篇章。2013年,糞菌移植入選美國《時代》雜志“世界十大醫學突破”,寫入美國臨床指南,用于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(CDI)的治療,實現了從“民間偏方”到“正規療法”的演變。
如此不雅的污穢之物是如何實現移植的呢,難不成真的要吃進去?
答案當然是否定的!糞菌移植并不是把糞便移植到患者腸道,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分離純化供者的糞便菌群后進行移植,可由其狀態不同分為發酵擴增、新鮮移植及凍存三種。標準化的糞菌移植,是滿足篩選糞便合格捐贈者和選擇正確的治療對象的同時,在人性化分離菌群、量化移植細菌、規范移植流程、建立標準化糞菌庫、有效減少細菌死亡等方面進行標準化。目前,糞菌的給入主要分為3種途徑:上消化道途徑主要指口服糞菌膠囊;中消化道途徑包括通過鼻腸管、胃鏡鉗道孔、經皮內鏡胃造瘺空腸管;下消化道途徑包括結腸鏡、灌腸、結腸造瘺口以及TET(結腸途徑的內鏡腸道植管)等。其中,TET作為新的內鏡技術,將TET管固定在腸道,穿過肛門而出,患者滿意度是98.1%,就像帶著隱形眼鏡和美瞳不會讓眼睛難受一樣,有患者竟可以戴著TET管爬山!
那么糞菌移植究竟可以用來治療哪些疾病呢?
糞菌移植的臨床適應證尚待深入研究。由于腸道菌群異常所致或者加重的疾病,稱之為腸道菌群相關性疾病,包括抗生素相關性腹瀉、炎癥性腸病、腸功能紊亂、慢性便秘、代謝綜合征、自身免疫相關性疾病等,糞菌移植有望用于部分疾病的根治或有效控制。
隨著“便便”神秘面紗的揭開,大家是不是覺得它似乎沒那么惡心了呢?請大家不要對糞菌移植大驚小怪,隨著研究者對微生態平衡認識的不斷深入,“便便”將越來越多地展示其神奇的魅力呢! |